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及翻译赏析:陆游笔下的长江奇景

文章导读:陆游与《过小孤山大孤山》的创作背景

说起宋代大诗人陆游,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他那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但你知道吗?这位爱国诗人还是一位出色的游记作家!《过小孤山大孤山》就是陆游在赴任夔州通判途中所写的两则日记,收录在他的《入蜀记’里面。

1169年,主张抗金的陆游被重新起用,从故乡绍兴出发前往四川奉节。这段长江之旅让他记录下了沿岸的壮丽风光,其中小孤山和大孤山的描写尤为精妙。为什么这两座山能让陆游如此着墨?让我们通过原文及翻译,一起领略八百多年前的长江胜景吧!

《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及逐句翻译

八月一日篇:烽火矶的奇石怪岩

原文开头写道:”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到京口,设置了很多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其中一个。

陆游接着描写道:”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意思是:从船上看山,只觉得高耸险峻。等到停船走过山下,才看到裂缝的岩石和各色洞穴,形状千奇百怪,石头色泽光亮润泽,和其他地方的石头大不相同。

最妙的是他对一块巨石的描写:”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这块不与山体相连的巨石拔地而起,高达百尺,红藤绿蔓缠绕其上,像宝石镶嵌的屏风。这样的描写是不是让你仿佛看到了那块奇石?

小孤山篇:长江上的”天然界最美风景”

陆游毫不吝啬对小孤山的赞美:”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他认为长江中所有著名的独山,在秀丽挺拔上都比不过小孤山。

他继续写道:”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意思是:从几十里外望去,碧绿的山峰孤耸入云,其他山根本无法相比;越靠近越秀丽,四季晴雨各有姿态,确实是天然界最美的地方!

不过陆游也对山上的破败庙宇表示遗憾:”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他觉得如果稍加修缮,配上亭台楼阁,这里的景色定能超越著名的金山。

大孤山篇:浮在水面的奇观

第二天陆游见到了大孤山,他的描写同样生动:”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意思是:大孤山形状像西梁山,虽然不如小孤山秀丽,但小孤山旁边有不少沙洲和芦苇,而大孤山四周都是浩渺江水,远望像浮在水面上,也是一大奇观。这种对比描写,让读者能清晰想象两座山的不同风貌。

陆游笔下的长江与山水情怀

通过《过小孤山大孤山》的原文及翻译,我们不仅能欣赏到宋代长江的壮美风光,更能感受到陆游独特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他对奇石的描绘、对两座山的对比、对天然变化的捕捉,都展现了一位大诗人的艺术造诣。

有趣的是,陆游在描写风景时常常穿插历史典故和前人诗句。比如引用杜甫”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来形容船行缓慢让自己能尽情欣赏美景;引用苏轼”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的诗句讲述当地传说。这种写法让游记不仅有画面感,更有文化深度。

陆游虽然是去四川赴任,但字里行间看不到官场失意的消沉,反而充满了对天然山水的热爱。或许正是这种乐观豁达,让他能在政治挫折中保持创作活力,留下近万首诗词给后人。

读完《过小孤山大孤山》的原文及翻译,你是否也想沿着陆游的路线,去看看今天的小孤山和大孤山是什么模样?八百多年过去了,长江水依旧东流,而这些文字让当时的山水风光永远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