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观后感:苦难中的生活力量与人性光辉
开篇:当生活只剩下”活着”
看完余华的《活着》,那种挥之不去的沉重感久久萦绕心头。这部作品用一个普通农民福贵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最极点的”活着”——当所有亲人都离世,当所有希望都破灭,人还能为了什么而活?这个难题像一把尖刀,直接刺入每个读者的心灵深处。
苦难中的人性之光
福贵的一生几乎经历了中国近代所有的苦难:赌博败家、被抓壮丁、大跃进、文革……每一次打击都足以摧毁一个普通人。但正是这样一个”倒霉透顶”的人,却在最黑暗的时刻展现出惊人的生活力。
记得书中那个场景吗?当福贵背着死去的儿子有庆走回家时,那种无声的悲痛比任何嚎啕大哭都更震撼人心。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支撑着一个人承受如此巨大的痛苦?也许答案就藏在福贵对待苦难的态度里——他从不抱怨,只是默默地接受,接着继续生活。这种坚定不拔的生活力,不正是《活着》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吗?
活着的意义在于经过本身
现代社会,我们总是习性性地问”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但在福贵的全球里,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他不为功名利禄,不为远大理想,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这种看似简单的生存哲学,却包含着深刻的生活聪明。
想想看,当我们追逐各种目标时,是否忽略了生活本身的价格?福贵教会我们,生活的意义或许不在于你得到了什么,而在于你怎样度过每一天。就像书中说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句话值得每个忙碌的现代人深思。
对比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与福贵相比,我们这代人的物质生活简直好太多了。但奇怪的是,我们似乎更难找到活着的意义。”内卷””躺平””emo”这些流行词不正是反映了现代人的灵魂困境吗?高房价、高压力让我们活得太”明白”,反而失去了简单活着的能力。
《活着》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灵魂上的贫瘠。福贵在极端困境中尚能保持尊严和希望,而我们却在相对优越的环境中感到迷茫和焦虑。这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小编归纳一下:重新发现生活的力量
合上《活着》,我突然明白:生活最辉煌的力量不在于抗争,而在于忍受;不在于改变命运,而在于接受命运后依然热爱生活。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失去一切,人依然可以保有内心的尊严和温暖。
在这个追求速成和即时满足的时代,《活着》无疑是一剂清醒剂。它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重新思索:到底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也许答案就藏在”活着”这两个最简单的字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