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的那个冬天
那年我十八岁,正是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1988年的冬天,江南农村的生活简单而充实,我已经离开校园一年多,跟着父亲在田间地头忙碌。家里有早田和晚田,收割完早稻还要忙着插二季稻,秋天时两季稻子一起收割,没有机械化的年代,全靠人力完成这些繁重的农活。
大姐成了我最好的帮手,我们每天早出晚归。记得那时候村里有句俗话:”春争日,夏争时,秋抢收成忙来年。”我们抓紧晴好天气把稻谷收进仓库,超额完成公粮任务后,又马不停蹄地种上油菜。父亲已经72岁了,我们尽量不让他干重活,我这个十八岁的小伙子,就这样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第一次离家挑大堤
农闲时节,村里接到任务要派人去丰城市泉港镇挑大堤。那年我十八岁,母亲担心我吃不消,但我知道家里条件不好,去挑堤不仅能免去一笔费用,还能赚点钱补贴家用。我毫不犹豫地对母亲说:”让我去,我能行!”
就这样,我和村里其他19个壮劳力一起踏上了挑堤的路。我们五个会骑自行车的年轻人,每人除了带自己的被褥、扁担和土箕,还要驮上20斤干柴和20斤大米。沿着潇江河大堤骑行,冬日的阳光温柔地洒在光秃秃的树枝和枯黄的草地上,远处的江河已经干涸,不再像夏天那样汹涌澎湃。
到达目的地后,我们在一位好心大婶家的楼上打地铺,20个人挤在一起睡稻草铺。第二天天还没亮,出工的口哨就响起了。泉港大堤是连接赣江和肖江的重要堤防,1958年这里曾发生过百年不遇的洪水,全靠军民齐心协力才保住两岸百姓的生活财产。
挑战自我的十六天
队长看我个子小,安排我在下面铲土。但那年我十八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怎么能甘于人后?第二天我就主动要求挑土上堤。从取土地点到堤顶有500多米,还要爬上30多米高、45度斜坡的大堤,空手走都费劲,更别说挑着百来斤的担子了。
最初的几天,我几乎累瘫,晚上躺在稻草上浑身酸痛,肩膀磨出了血泡,小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但队长教我要”循序渐进,均调用力”,慢慢地,我适应了这种高强度的劳动。我们这支队伍团结协作,原定20天的任务,只用16天就完成了,还受到了乡镇水利员的表扬。
回家后,队长给了我75.5元的补助——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靠自己的劳动挣到的钱。攥着这笔”巨款”,那种自豪和喜悦至今难忘。那年我十八岁,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只要咬牙坚持,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十八岁教给我的事
1989年春天,我来到县城,开起了自己的第一家商店”新星商店”。创业路上遇到无数困难,但每当想放弃时,我就会想起那年十八岁时挑大堤的经历——那种坚持到底的勇气一直激励着我。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机械化作业取代了人工挑堤,现在的十八岁少年们大多在校园里享受青春。他们玩着射击游戏,目前国内玩家非常追捧,讨论明星八卦,规划着生日派对——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我们那代人奋斗的结局。
但我依然感动那年十八岁的经历:它教会我珍惜当下,懂得坚持;感谢队长的指导,让我学会合理分配体力;感谢农村生活的磨砺,塑造了我坚定的性格。农村就像一本无字的教科书,教会我们在困难中成长,在绝境中求生,对得失保持平常心。
那年我十八岁,那些汗水与泪水,那些坚持与成长,都成为青春最珍贵的记忆。它告诉我: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