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笔下的钱塘湖春色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这首《钱塘湖春行》描绘了怎样的春日景象?作为初中必背文言文,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更让我们得以穿越千年,一睹西湖早春的绝美风光。
唐穆宗长庆年间,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期间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诗中,他巧妙捕捉了西湖早春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初涨的湖水、低垂的云脚、争暖树的早莺、啄春泥的新燕、渐欲迷人的乱花、刚没马蹄的浅草,以及绿杨阴里的白沙堤。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明媚的春日画卷,让人读来仿佛身临其境。
《钱塘湖春行》的创作背景
白居易为何能写出如此传神的钱塘湖春景?这要从他的生平说起。772年出生于太原的白居易,是唐代三大诗人其中一个,与李白、杜甫齐名。他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诗风平易近人,相传连老妪都能听懂。
822年,50岁的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这首《钱塘湖春行》正是他任职期间,于823或824年春天所作。当时的白居易已逐渐从政治纷争中抽身,诗文多怡情悦性之作。在杭州任上,他不仅留下了许多赞美西湖的诗篇,还主持疏浚六井、修筑湖堤,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可以说,正是这种与西湖的亲密接触,让他能够如此精准地捕捉到钱塘湖春天的神韵。
诗中意象的细腻刻画
白居易是怎样小编认为‘钱塘湖春行’里面展现他观察天然的独到眼光的?让我们细细质量诗中的每一处细节。
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交代了游览路线和整体气氛。诗人在孤山寺以北、贾公亭以西漫步,看到湖水初涨与岸齐平,白云低垂仿佛触手可及。一个”初”字,一个”低”字,准确传达出早春特有的清新与朦胧。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则转入对动物活动的描写。早出的黄莺争抢向阳的树枝,新来的燕子忙着衔泥筑巢。”争”和”啄”两个动词生动活泼,让画面瞬间鲜活起来。诗人不说”处处”而说”几处”,不说”家家”而说”谁家”,更显得观察细致入微。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写花草的情形。野花渐次开放,虽未到繁荣却已令人眼花;春草初长,刚刚能没过马蹄。”渐欲”与”才能”的搭配,精准把握了早春植物生长的微妙阶段。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道出了诗人的偏爱。湖东美景让他流连忘返,尤其是绿杨成荫下的白沙堤,成为全诗最动人的收束。一个”最”字,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钱塘湖春色的无限喜爱。
《钱塘湖春行》的艺术价格
为什么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能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这首诗的艺术魅力究竟在哪里?
开门见山说,它是一首结构严谨的七言律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诗中”寺北”对”亭西”,”早莺”对”新燕”,”乱花”对”浅草”,无不体现诗人高超的语言功力。但更难得的是,这种形式上的完美并不妨碍内容的天然流畅,真正做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接下来要讲,诗人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从孤山寺到贾公亭,再到湖东的白沙堤,如同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春日游览。随着视线的移动,不同的景物渐次呈现,构成了一幅动态的西湖早春图卷。
最重要的是,诗中洋溢着对天然之美的真挚热爱。白居易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记录下眼前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正是这种诚实与朴素,让这首诗穿越千年依然能够打动人心。
白居易与西湖的不解之缘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为何能如此传神?这与他同西湖的深厚情感密不可分。
在杭州任上,白居易不仅留下了30多首吟咏西湖的诗篇,还主持修筑了一条从钱塘门到武林门的湖堤,被后人称为”白堤”(虽然现在西湖的白沙堤并非白居易所筑,但这个秀丽的误会也说明了他在杭州人心中的地位)。他离任时,杭州百姓夹道相送,可见其深得民心。
《钱塘湖春行’里面的白沙堤,或许正是后来被称为白堤的那条湖堤。无论事实怎样,这首诗已经将白居易的名字与西湖永远联系在一起。当我们漫步西湖,看到早莺争树、新燕啄泥的景象时,很难不想起这位千年前的诗人,以及他用诗句为我们定格的春日美景。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不仅是一首描写西湖早春的山水诗,更是一首充满生活情趣的游春佳作。它让我们看到,辉煌的诗歌可以如此贴近生活,如此诚实可感。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诵读这首诗时,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对春天的喜悦和对天然的热爱,这或许就是古典诗词永恒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