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国家标准是哪个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国家标准?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国家标准是哪个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国家标准?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

一、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民族标准?

在GB/T 2900.18-2008电工术语标准中对爬电距离有这样的定义:爬电距离是两导电部件之间沿固体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1、电气间隙

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

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决定:

根据测量的职业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

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PE(大地)≥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

一次侧直流地对大地≥2.5mm (一次侧浮接地对大地);

一次侧部分对二次侧部分≥4.0mm,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

二次侧部分之电气间隙≥0.5mm即可;

二次侧地对大地≥1.0mm即可。

附注:决定是否符合要求前,内部零件应先施于10N力,外壳施以30N力,以减少其距离,使确认为最糟情况下,空间距离仍符合规定。

3、绝缘穿透距离

应根据职业电压和绝缘应用场合符合下列规定:

——对职业电压不超过50V(71V交流峰值或直流值),无厚度要求;

——附加绝缘最小厚度应为0.4mm;

——当加强绝缘不承受在正常温度下可能会导致该绝缘材料变形或性能降低的任何机械应力时的,则该加强绝缘的最小厚度应为0.4mm。

如果所提供的绝缘是用在设备保护外壳内,而且在操作人员维护时不会受到磕碰或擦伤,并且属于如下任一种情况,则上述要求不适用于不论其厚度怎样的薄层绝缘材料;

示意图

——对附加绝缘,至少使用两层材料,其中的每一层材料能通过对附加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或者:

——由三层材料构成的附加绝缘,其中任意两层材料的组合都能通过附加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

——对加强绝缘,至少使用两层材料,其中的每一层材料能通过对加强绝缘的抗电强度试验。[1]

二、关于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

0.4kV 20mm

1~3kV 75mm

6kV 100mm

10kV 125mm

15kV 150mm

20kV 180mm

35kV 300mm

爬电距离

爬距以污秽等级来计算,零级污秽14.8mm/KV,一级污秽16mm/KV,较多人引用二级污秽20mm/KV,电压以最高职业电压计算

三、低压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民族标准?

很多民族标准里都有这两个术语,表述上大同小异。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1部分:总则》GB7251.1—2013对此术语的定义是:

3.6.1电气间隙

两个导电部分之间的最短直线距离。

3.6.2爬电距离

两个导电部分之间沿固体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四、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在哪个标准有规定?

爬电距离  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刻,它是由长时刻加在器件上的职业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职业电压的大致、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1]电气间隙Clearance  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致和老化现象无关。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致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致各不相同。 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可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实际是两个相关参数,都是针对电气绝缘性而来。特别是在继电器、开关等工控产品的选用中,需要遵守相关标准的同时,还要按实际的使用环境要求(气压、污染等),设定合适的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以保障人民生活财产安全和电气性能的稳定。

五、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区别?

电气间隙是指两个导电部件在空气中的最短距离,爬电距离是两个导电部件在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指的是在一定的绝缘介质下,两个导体之间耐受一定电压所需要的空间距离。

比如高压配电装置中220kV对地要大于1.8米。如果小于这个距离,就会增加放电的几率。

爬电距离指的是一定等级电压沿绝缘体表面对大地不产生闪络所需要的最小距离。这里面有个污秽等级的概念,绝缘体表面越脏,导电性就越好。因此根据大气环境确定一个污秽等级,就得到一个爬电比距,比如四级污秽 31mm/kV。表示如果是220kV体系,所匹配的绝缘子必须具有220X31mm以上的爬电距离。这个参数在绝缘子,瓷瓶,瓷片的样本上都有。

GB/T2900中规定

电气间隙 clearance 两个导电部分之间的最短直线距离。

爬电距离 creepage distance 在两个导电部分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与电压等级有关。

六、电气间隙越小爬电距离就越小?

这样说不完全对,比如用高强度的绝缘材料,它的爬电距离就非常的大。

七、10kv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民族标准?

10KV高压柜的电气间隙为125mm,爬电距离为250mm。

高压柜的电气间隙根据其自身电压等级不同电气间隙也不相同,10kV高压开关柜及配电柜的电气间隙要求是不小于125mm。35KV开关柜要求电气间隙是300mm。

不同带电体间最短的空气距离就是电气间隙,小编认为‘电气设计禁忌手册’里面规定额定电压“大于300V小于660V”爬电距离为14mm,12kV的电器产品电气设备的电气间隙要求是125mm。

八、什么是电气间隙?什么是爬电距离?

1、电气间隙是两导电体间或导电体对另一可导电体间最小空气间隙的距离; 2、爬电距离是两导电体间或导电体对另一可导电体间沿绝缘体表面所形成的最小距离。

九、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测试技巧详解?

电气间隙测试技巧:

1. 视觉检查法:通过目视检查电气设备的电极端子、绝缘材料的形态、颜色、表面可能产生的损伤及积尘、水分等情况,来判断电气间隙的大致。这种技巧具有快速、简便的优点,但存在误差较大的难题。

2. 卷尺法:使用卷尺测量电气设备上对面绝缘材料之间的间隙长度。关键点在于,该技巧只适用于平行板式绝缘材料更换前的校准和比较,而且一些不制度形状和非平行板式绝缘材料不能使用该技巧。

3. 量规法:使用量规测量电气设备上两个绝缘材料表面之间的垂线距离。该技巧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但需要使用量具,因此比较繁琐,成本也比较大。

4. 激光测距法:使用激光距离计测量电气设备上绝缘材料表面之间的距离。这种技巧具有精度高,测量速度快等特点,但需要使用高精度激光测距仪器,成本较高。

爬电距离测试技巧:

1. 球距法:将电极间距依次加大,直到通过球火试验产生放电为止,测量试验时放电球的跳距,即为爬电距离。

2. 比例法:在电极之间制作一系列的模型,根据模型放闪电的方式,以及模型尺寸与电极之间的距离的比例,估算出电极之间的爬电距离。

3. 泄漏电流法:采用直流稳定电源和放大器,通过测量电极之间的泄漏电流来判断电极之间的爬电距离。

4. 介电损耗法:测量介质材料与导体之间的介电损耗,以评估介质材料的质量,从而间接得到电极之间的爬电距离。

十、什么是电气间隙?什么是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一个导电部件与设备及易接触表面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测量的最短空间距离.沿绝缘表面放电的距离即泄漏距离也称爬电距离,简称爬距。 电气间隙: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实际控制中,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是与污染等级,海拔高度、电压及频率、电场条件、绝缘类型等相关的,可以查电工手册来确定。